你的位置:老师带赚包赔,亏了能要回来吗 > 新闻动态 >
发布日期:2025-05-23 17:52 点击次数:117
湘江之畔,梅溪湖畔,青春的音符在煦风中跳跃。在湖南广播电视台生产基地七彩盒子,动人的旋律从孩子们稚嫩的指尖流淌;在梅溪湖国际文化艺术中心大剧院、长沙音乐厅湘江大厅、湖南大剧院大剧场、长沙市第十一中学(融城校区)剧场、长沙市少年宫星耀大剧场,声乐、器乐、舞蹈、戏剧、朗诵五类艺术表演如火如荼;星火湖湘、非遗、大国重器、媒艺前沿、山水洲城五大主题互动实践,让铜官窑的青釉在少年手中焕彩……全国第八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现场,长沙少年以艺术之名,向时代作答。
全国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是教育部主办的全国性中小学生艺术实践活动,每三年举办一届,是我国规格最高、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中小学生艺术盛会。“八艺展”是新时代第二次全国教育大会后首次举办的中小学生美育盛会。这不仅是对“惟楚有材,于斯为盛”的生动诠释,更是对长沙构建“大美育”生态的全景式检验。从千年文脉中汲取养分,在现代化征程中守正创新,这座世界媒体艺术之都正以绣花功夫雕琢美育工程,让每个生命在艺术滋养中拔节生长。
展开剩余85%一、政策筑基:制度创新孕育美育沃土
站在橘子洲头回望,岳麓书院的千年弦歌从未断绝。当新时代美育的春风吹拂星城大地,制度创新的种子在改革土壤中破土而出。
长沙市委市政府将“每个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写入“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顶层设计,这不是简单的政策宣示,而是贯穿教育肌理的系统工程。《长沙市义务教育阶段“体艺2+1”项目实施方案》的出台,打破了传统美育的碎片化困境。2024年8月,湖南省教育厅联合湖南省财政厅等六部门下发《关于全面加强中小学生全员文体活动的意见》,正式在全省中小学启动“全员文体”模式。这也是湖南省出台的首个专门加强中小学生文体活动的文件。前不久,湖南省教育厅又印发《湖南省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工作方案》,“八大行动”17条措施加强学校美育工作,将音乐、美术、舞蹈、戏剧等美育活动纳入校园生活的各个方面。
在雨花区砂子塘小学,我们看到了这样的场景:智慧书法教室里墨香氤氲,大课间课桌舞乐成一片,“班级美育IP计划”让每个孩子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艺术坐标。在这里,艺术教育不是简单的技能传授,而是“感知-创造-表达”的全链式培养,逐步构建“人人有特长、班班有IP”的美育新生态。数据显示,全市中小学生掌握1项艺术技能的比例达100%,掌握2项的比例达70%”,这组数字背后,是制度保障下的普惠性成长。
更值得关注的是《关于促进长沙教育特色发展的实施办法》带来的机制突破。当经费可以用于人员奖励、加班补助时,老师们再也不用为周末排练申请经费犯愁;当特色创建标准明确后,学校将非遗剪纸纳入校本课程有了政策依据。这种内部的机制化改革,让美育从“软任务”变成“硬指标”,形成了“校校有特色、生生有特长”的生动局面。
二、课程革新:五育融合重塑美育范式
在长沙县果园镇中心小学,皮影戏《陈树湘断肠明志》深深地吸引了孩子们的目光。这里是著名剧作家田汉的故乡,如同田汉小时候那样,“影子戏”正成为孩子们接触戏剧的起点。
这样的场景,得益于长沙在全国首创的《美育》地方教材体系。翻开这套覆盖1-9年级的18册《长沙地方综合美育课程》,从铜官窑陶瓷到欧阳询书法,从长沙皮影戏到浏阳花炮,从《沁园春·长沙》到童谣《月亮粑粑》,让孩子们直观感受长沙之美。长沙各区县(市)也打造了丰富多彩的艺术课程,如芙蓉区“戏曲进校园”、雨花区“非遗进校园”等,营造着时时、处处、人人的美育育人环境。全市300余所学校将非遗项目纳入校本课程,如铜官窑陶瓷、浏阳花炮制作等20余项非遗技艺走进课堂,超12万名中小学生系统学习非遗知识,让少年们在一针一线、一唱一念中成为传统文化的“活态传承人”。
花鼓戏进校园
课程改革的深度更体现在评价体系的突破。长沙在率先实行艺术中考的同时,坚持把艺术素养作为教育质量综合评价的重要内容。艺术兴趣、审美修养、理解鉴赏、表现创造、艺术特长等多个维度,让美育就不再是“锦上添花”的点缀,而真正让孩子们在学习生活中感受到动听的音乐和缤纷的色彩。建立小学、初中、高中一条龙培育机制,这种过程性评价,让每个孩子的艺术成长都被看见、被珍视。
长沙美育深化教学改革的成效,就在于促成全员展演。据统计,长沙常态化开展艺术节、合唱比赛、书画展览、舞蹈会演等美育活动,活动参与率超过95%,覆盖百万名中小学生。在这里,一片“艺术森林”正在形成。
在这次“八艺展”上,长实舞团的原创作品《像花儿一样》荣获舞蹈类一等奖、优秀创作奖。
以创新体艺后备人才培养模式为例,长沙现有初中阶段体艺后备人才基地51个,设置体艺项目22个。长沙市实验中学就在基地名单中,项目是舞蹈。在这次“八艺展”上,长实舞团的原创作品《像花儿一样》荣获舞蹈类一等奖、优秀创作奖。
三、生态重构:多维空间延伸美育边界
美育是面向人人的教育,要浸润全体学生。在长沙,每所学校,都是城市美学的设计师。
长郡双语实验中学开展的“艺术长廊”“歌曲中的科学密码”等主题征文比赛优秀作品展,成为科学教育与文化传承的创新实践;湖南湘江新区白箬铺镇光明小学,孩子们把学校“画”成一座“山中花园”,操场的台阶、学校的墙壁,还有花坛的四周、废旧的轮胎,都成为孩子们的“画布”。这些场景折射出长沙美育的空间革命——当美育突破教室围墙,育人场景就拥有了无限可能。
在一些乡村中学,艺术教育资源较缺乏、课余生活单调。“1+N”网络联校模式堪称破解城乡美育失衡的“长沙方案”。挖掘本地资源,与博物馆、美术馆、剧院、非遗馆等合作,研发《博物馆里的美育课》《戏画西游》10余门公共美育课程,构建线上与线下结合、虚拟与现实融合的美育体系。采取“1+N”的模式,优质学校与乡村学校同步直播授课,实时互动,56所网络联校主校实现对乡村薄弱学校艺术教育全覆盖,让偏远山区的孩子也能触摸艺术脉搏。
整个长沙,也是一座艺术之城。“AR彩云隧道”“新青年元宇宙星际广场”“长沙地铁数字艺术馆”……艺术的呈现空间不再局限于博物馆或艺术馆,长沙将艺术媒介触角“伸”向了城市公共空间,从“一江两岸”到黄兴广场、坡子街,亮丽的色彩、精致的LOGO与互动影像、AR科技艺术,真正将“媒体艺术”与“都市生活”交融。处处有“艺”思的浸润,正在激发这座城市的无限可能。
艺术之美跨越山海,点亮万千心灯。从动态光影刺绣到智能交互舞蹈,从非遗技艺创新传承到数字艺术再造,每个展项都成为窥见长沙美育生态的棱镜——既折射出“媒体艺术之都”的科技基因,又流淌着“惟楚有材”的文化血脉,更彰显着新时代美育“培根铸魂”的价值追求。
展望未来,长沙正在绘制更宏大的美育蓝图。“一室、两厅、三馆”(舞蹈室、音乐厅、展览厅、图书馆、美术馆、校史馆)等多样化美育展示空间的打造,让每个学校都将成为美育生态圈的重要节点;“名师工程”“骨干教师培训”等项目的实施,让更多青年教师成长为美育火种的传播者;而“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的完善,正在构建起“人人都是美育工作者”的社会共识。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回望,长沙美育的探索之路给予我们深刻启示:美育从来不是孤立的艺术教育,而是关乎人的全面发展、关乎文化传承创新、关乎民族精神塑造的系统工程。当“八艺展”的帷幕缓缓落下,湘江两岸的艺术之花仍在持续绽放。从岳麓山下的千年学府到湘江畔的“三馆一厅”,从非遗工坊的匠心传承到数字艺术的创新表达,长沙正用美育实践回答着“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时代之问。这种“以美育德,以美育智,以美养性,以美陶情,以美强志”的长沙探索,不仅为全国美育改革提供了鲜活样本,更在现代化新征程上,奏响了立德树人的时代强音。
来源丨长沙发布
作者丨长平
图片丨长沙教育、星沙时报、长沙地铁圈、长沙市雨花区砂子塘小学、长沙市雨花区吉联第二小学、长沙市实验中学
编辑丨彭烨 校对丨罗建勋
发布于:北京市